枣,鼠李科植物枣的果实,为中国原产, 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发掘一枚8000年前的碳化枣核,证实了枣在中国的栽培历史。

8000年前的碳化枣核
在中国,吃枣历史也非常久。《 诗经 》中有“八月剥枣”的记载,《礼记》有“枣栗饴蜜以甘之”,可见当时枣已用于菜肴制作。《 战国策 》有“北有枣栗之利……足食于民”,可见枣在中国北方的重要作用。《韩非子》中还记载了 秦国 饥荒时用枣栗救民的事。

枣作为药用也很早,《神农本草经》早有记载: “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对其养生疗病的认识,历代药籍更是不断深化,并将其视为重要的滋补品。
枣的品种多样, 《埤雅》中云“大曰枣,小曰棘。棘,酸枣也。”现代中医中以大枣和酸枣入药。

1.大枣
干燥成熟的枣可入药,用时需破开或去核。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心经,有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的功效。
现代研究证实,大枣能增强肌力、增加体重、增强耐力、抗疲劳;能促进骨髓造血、增强免疫、促进钙吸收,能改善肠道环境,减少肠道黏膜接触有毒物质和其他有害物质。枣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还有镇静、催眠的作用。此外,大枣还有有延缓衰老、抗氧化、保肝、抗突变、抗肿瘤、降血压、抗过敏、抗炎和降血脂等作用。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能补脾益气,适用于脾气虚弱,形体消瘦、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可与黄芪、党参、白术等健脾益气药配伍。
同时,大枣能养心血,安心神。常与小麦、甘草等同用,治心阴不足,肝气失和之妇人脏躁,精神恍惚,无故悲伤欲哭,心中烦乱,不能自主,睡眠不安者,如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与熟地黄、当归、酸枣仁等配伍,还可治血虚面色萎黄,心悸失眠者。

此外,大枣与葶苈子、甘遂、大戟、芫花等药性峻烈或有毒的药物同用,有保护胃气,缓和其毒烈药性之效。 李时珍称其“治病和药“, 如《金匮要略》中的葶苈大枣泻肺汤用大枣以防苈子泻肺太过而伤肺气,《伤寒论》中的十枣汤用大枣以缓和甘遂、大戟、芫花的烈性与毒性。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大枣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盛中满或有积滞、痰热者不宜服用。
2.酸枣
酸枣,大枣的近亲,《 神农本草经 》中言其能“安五脏,轻身延年”。 和大枣不同,酸枣入药用的是种子。秋末冬初采收成熟的酸枣,除去果肉和枣核壳,收集酸枣仁,晒干后即可入药。《食疗本草》中谓其“主寒热结气,安五藏,疗不能眠”。
酸枣仁味甘、酸,性平。归肝、胆、心经。有 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 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酸枣仁中含有的多种成分都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同时,酸枣仁还能镇痛、降体温,并有改善心肌缺血、降血压、降血脂、增强免疫力和抗肿瘤的作用。

酸枣味甘,入心、肝经,能养心阴、益肝血而宁心安神,为养心安神之要药,尤宜于心肝阴血亏虚,心失所养之虚烦不眠,惊悸多梦,常与知母、茯苓、川芎等同而用,如酸枣仁汤(《金匮要略》);治心脾气血亏虚,惊悸不安,体倦失眠者,常与黄芪、当归、能人参等补养气血药配伍,如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治阴虚血少,心悸失眠,虚烦神疲,梦遗健忘,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者,常与生地黄、五味子、丹参等配伍,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同时,酸枣仁有收敛止汗之效,常与五味子、山茱萸、黄芪等益气固表止汗药同用,治体虚自汗,盗汗。此外,酸枣仁还有敛阴生津止渴之功,常与生地黄、麦冬,夜天花粉等养阴生津药同用,治津伤口渴者。

“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 素问 》)。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指出“若无故频食,则生虫损齿,贻害多矣。”这大概就是古人“囫囵吞枣”的原因吧! #头条创作挑战赛#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