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往往一个简单的名词透露出的意味深长是其他民族语言和文化所不能比拟的。文化的深厚土壤和个性中不愿名言的特质,让我们用一些简单的词就可以表达深刻的意义。这很有趣!这也是很多老外在学习中华文化时"犯迷糊"的重要原因。
- 今儿,就让我们来看看"韭菜"的前世今生。试着了解"韭菜"、理解"韭菜"、争取做一支合格的"韭菜"或者永远不做"韭菜"。
- 啥是韭菜?
- 谁是韭菜?
- 谁又不是韭菜呢?
"韭菜"的源起
韭菜原产于我国。我国最早关于韭菜的记载要从《山海经》说起。《山海经》注"丹熏之山","北单之山"(今内蒙古),"崃山"(今四川),"鸡山"(今湖南或云南),"边春之山","视山"(未知),"其山多韭"。意思就是在我国的华北,西北,东北等地方都有野韭菜分布。
《诗经·幽风·七月》中有这样一段话"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释义]: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搬进冰窖中。二月初开始祭祖先的仪式,献上韭菜和羊羔。九月霜降天气转冷,十月清扫打谷场。两樽美酒敬献宾客,宰杀羊羔待客。登上主人的庙堂,共同举杯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这是一段描述当时奴隶们辛苦劳作的诗句。人们从年初一直劳碌到年终,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耕田收麦、凿冰打猎,到了年终还要杀羊制酒,为主人献上美味佳肴。一年到头只有这个时候可以踏足权贵的宫殿,高呼祝福、祈求来年。
诗经的这段提到了"献羔祭韭",献上羊羔和韭菜。当时的韭菜和羊羔一样是献祭的重要祭品。WHY?原因很简单,韭菜的特点就是割了又长,生生不息。寓意就是充满生机、延绵不绝。
到这,明白了什么吗?在这段描写艰辛的句子里,韭菜的寓意是正面的、体面的,并不是现在俗称的被割的"韭菜",让我们再来看看"韭菜"在古代的描述。
韭菜在古代
在中医里,韭菜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壮阳草",还有人把韭菜称为"洗肠草",不但如此,韭菜还有很多名字。韭菜还叫草钟乳、起阳草、长生草,又称扁菜。韭菜入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多次提到"韭",也就是韭菜。韭菜的"韭"字属于象形字,字的下部"一"代表的是土地,上面的"非"在小篆的书写下非常想旺盛生长的韭菜叶子。在《说文韭部》的解释为:"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意思是说韭菜这种蔬菜种植之后就能够长久反复的收割。
宋代官修韵书《广韵有韵》当中解释到"韭",俗称韮。在我国古代的汉字有很多异体字,这些异体字虽然写法上不一样,但是意义上是一样的。之所以将韭菜的"韭"上面加上一个"草"字头,是因为韭菜属于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能够连续收割。
晋代《风土记》中也有记载:"正元日,俗人拜寿,上五辛盘。五辛者,以发五腑之气也。"意思是说正月初一古人有拜寿的习俗,届时要用到"五辛","五辛"的作用是祛除五腑杂气。用春季的新韭菜来祭祀也有让先人品尝新鲜春味,去除过去一年当中污浊之气的意思。
但韭菜也因为自己特殊的气味。也会有一些禁忌。佛家和道家都明言不可食用韭菜,估计是担心味道被神灵厌恶。在南北朝时的道教文献《正一法文修真旨要》当中就把"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五种蔬菜列为"五辛",不可食用。
此外,春秋时期的《夏小正》当中记载"正月囿有韭",说明我国种植韭菜的历史至少2500年以上。《汉书·召信臣传》当中有当时冬季在室内生火种植韭菜以供食用的记载(温室)。《齐民要术》、《王祯农书》等农业著作当中都有关于韭菜种植技术的记载。这样看来韭菜真的是很容易栽种生长的食材。
"割韭菜"的今生
那"韭菜"又如何变成了如今的模样呢?众所周知,这个和"股市"有关。
股市中的"韭菜"是指一部分股民不得已的割肉放血、亏本离场,新生力量又争先恐后的投入进来,就像韭菜一样,割一茬很快又长一茬,一茬又一茬......源源不断、生生不息。这样的群体被称为"韭菜"。
而"割韭菜"呢?一般形容机构、基金、大户抛售股票导致股票市场或个股大跌,为其迎来新的建仓盈利的机会,重创散户,如此循环往复操作,实现周而复始。就称其为"割韭菜"。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回看昨日,人事茫茫,道阻且长。"
——摘自香帅的《金钱永不眠》
这里不是金融公号,就不深究这里的是非曲直了。但"韭菜"悲催的象征意义跃然纸上。最近股市又一次炙手可热起来,人们争先恐后、义无反顾的开始了又一轮扎堆行动。这时候,难免有一个声音从并不遥远的地方传来,"当心被割韭菜啊!"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